中文EN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河北平原治水工作
2023-11-17 来源:社科院专刊第666期 作者:刘强(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分享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擘画、部署推动治水事业,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确立了国家“江河战略”,谋划了国家水网等重大水利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河北平原是华北平原内位于黄河以北的地区,连接中原与蒙古高原、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理区域。治理好河北平原的水生态、水环境,维护水安全和防洪安全,在时空上合理分配水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河北平原水问题

  中华文明和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都是典型的大河文明,也可以说都是基于水利的文明。其中,中华文明与河水的关系更为复杂,黄河等大河既孕育了古老和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其水量也是一个难以预测的不稳定因素。几千年来,黄河在南到淮河一线,北至海河上游卫河、滹沱河之间往复决口、改道,水害频仍。治水尤其是黄河治水构成了中国古代各王朝的核心任务。

  从某个方面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就是一部治水的历史。从三门峡工程、三峡工程到引滦入津工程、引黄济青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遍布全国的各大小水库,以及西北地区的疏勒河、黑水河、塔里木河的流域管理,全国的河流湖泊水域普遍得到了治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国一盘棋的巨大体制优势。

  水资源在时空上的重新分配,会对河流沿岸和整个流域产生复杂影响,也会对更广大地域的生态与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这对我国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和总体上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河北平原水问题既有自然条件因素的作用,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要解决水问题,就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找出症结,提出目标和方法。首先,要减轻、防治洪涝,消除严重洪水灾害。今年的水灾表明,海河流域仍然存在洪涝灾害的风险,不能因为该流域多年无水灾就放松警惕。洪水灾害一旦发生,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防洪无疑应该是水资源管理的首位。其次,水资源分配方面,要在大中城市用水、工农业生产、农业用水、生态用水之间平衡分配水量,恢复生态用水。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生态用水缺乏会造成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产生诸多问题。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就会引起城市沉降,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会造成严重的地质灾害和人员伤亡;地表生态用水缺乏会导致大面积干旱,进而影响大气水汽循环,继续加重干旱;入海水量减少会导致渤海水质下降,引起严重的生态灾难,给渔业和海洋产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政策建议

  水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河北平原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福祉、生态环境诸目标进行统筹规划,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利用现代化水资源管理技术,对上游山区水源地植树造林、上游山区水库蓄排水管理、中游河道湿地维护、蓄洪区蓄洪能力提升、大中城市节水型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沿河农业区节水农业设施建设等各项任务科学统筹、精准管理,实现河北平原根绝水患、有效改善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消除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实现近海生态改善和恢复等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一是实行全流域河道治理,保障水流畅通。彻底清理占用河道行为,拓宽被人为收窄的河道,以保障洪水季节的河道畅通。对淤高的河段进行人工疏浚,挖深河道,避免洪水期地上悬河的出现。城市景观用水可以采用河段深挖蓄水,而不是修建拦河坝蓄水。对上游山区河道,不能因为平时水量小就放松河道管理,反而更需要清理和拓宽河道,严禁在河道上修建房屋建筑。建议在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下建立实时精确、全面均衡、系统化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全流域水资源、水环境动态管理,实现综合用水平衡。

  二是改变上游水库间歇式下泄模式,实现常态化清水下泄。河道水流畅通的关键在于水库蓄排水管理。由于河北平原常年干旱,存在重蓄水、轻流域维护的现象。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在无雨时节不向下游放水、雨季开始时急于蓄满水位,一旦出现较大来水时为保水库的安全又在下游洪涝时向下游放水,进一步加重了下游的洪涝灾害,极端的情况下会出现意外灾害。彻底改变这种情况,需要改变水库管理模式和考核制度,把维护河流常年不断流引入考核机制,实现旱季保河水不断流、雨季提前腾放库容、洪水来临时能有效调控洪峰的综合目标。

  通过水库常年持续下泄清水,辅以上述拆除拦河坝,可以有效冲刷下游河道,使得河道逐渐变深,改变高河床状态。一旦高河床消除,洪水季节的洪灾威胁就可以有效缓解甚至解除了。河道常年保持水流,沿河湿地就可以有效维持,湖泊和渤海湾有持续淡水注入,地面沉降问题就可以得到缓解和消除。

  三是发展节水型城市和节水型农业,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要实现上游水库常年维持河道水流,就需要有效管理城市和农村用水需求,为水库放水提供水量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等部门出台的《“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聚焦农业农村、工业、城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等重点领域,提出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治理城市地面沉降的关键在于利用降水和河流径流对地下水进行补充。当前,多数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城市河流堤岸、河底也做过硬化,阻断了降水和地表水流与土壤水的交换。因此,必须全面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面、城市河段堤岸和河道硬化,让雨水和河流地表水尽可能地滋润土壤并补充地下水。与此同时,河北平原也是重要商品粮、商品棉产区,应按照农业部发展节水型农业的要求,尽可能发展节水型农业,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应用。

  四是加强沿河、沿湖、沿海湿地建设,改善整体生态环境。湿地是生态环境的重要一环,是河流湖泊水环境的自然外延。前期出于防洪和建设的需要,以混凝土建设堤坝、收窄河道,加上上游蓄水、取水导致的河流断流、湖泊萎缩,多数湿地消失,从而导致这一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为修复生态环境、改善整体气候,恢复沿河、沿湖、沿海湿地是必然之义。

  除上面所说的保持河道不断流、拓宽河道等建议外,还应拆除混凝土所筑大坝,采用土坝、石坝等自然形态的材料筑坝,并拓宽河道,以水库清水下泄来冲深河道,形成河流沿岸的湿地地带,恢复河流、湖泊、洼淀与土壤的水分交换,有效补充地下水。

  科学划定河湖管理范围。结合流域生态功能定位,对于承担重要水生态服务功能的水源涵养区、河流廊道、重要湿地、河岸防护林等区域,科学并从宽划定河湖管理范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保障并维持其自然结构特征和生态功能。

  加强河湖空间用途管控。制定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加强河湖水域岸线保护,严格控制挤占河湖、蚕食水域、乱采滥伐等行为,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保障河湖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优化调整沿河湖排污口、取水口布局,做到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取水量不影响河流湿地生态。

  科学研究海河干流和各减河淡水入海问题,力争实现常态化淡水入海,改善渤海水体环境和海洋生态。在水量允许的条件下,应在渤海低潮位时开启防潮闸,保持常态化的河流淡水入海。

责任编辑:王春燕(报纸) 张黎明(网络)